國際局勢不斷變動,世界主要國家無不緊隨國際趨勢,適時調整外交策略。身處新時代必須有新思維,尋找新盟友。 中美較勁已從貿易層面,演伸至科技、金融、戰略安全之爭。現階段中國大陸必須尋找突破點。環顧四周,俄羅斯儼然是最佳伙伴,于是中俄連手的態勢已然形成。 俄羅斯稍早與中國進行亞太空中聯合戰略巡航任務,一架俄羅斯的A-50預警機,在韓國獨島附近遭韓國戰機空中攔截與驅逐。 國際事務往往有一體兩面。學者指出,此事表面看似俄羅斯與韓國之糾紛,其實背后非但突顯中俄軍事合作的升級,也為俄韓對話開啟新契機。 由于日本政府七月一日宣布,對出口韓國主要半導體原料進行出口管制,稍后更將韓國從貿易“白名單”中除名,等同對韓國發動全面的經濟戰,使得韓國必須向外尋求支柱。尤其是韓國在特朗普二會金正恩后,在韓半島的角色逐漸淡化,也促使韓國積極尋找新的合作伙伴。 同樣地,韓國環顧四周,俄羅斯與中國大陸也儼然是最佳伙伴,于是中、俄、韓聯機新態勢將逐漸成形。韓國日前要求收回美軍駐韓基地,充分顯示其轉變中的外交思維。 日本自戰后始終對美國亦步亦趨,結成緊密盟友,并有《美日安保條約》,同意美國在日本駐軍、建立軍事基地,如果日本遭受武裝軍事攻擊,美日雙方將共同對抗。在國際事務上,日本也是永遠追隨美國,但是日本并沒有因為美國與中國較勁,而與中國為敵。 六月底的G20峰會前,習近平與安倍會面,確認習近平明年正式訪日。安倍說此次會面代表中日關系全面正常化,充分顯示日本在外交上,仍然能夠保持必要的自主性。 菲律賓與中國對南海若干島嶼主權有爭議。2013年,菲國總統艾奎諾三世宣布,已用盡一切外交手段與中國談判無果,決定單方面將南海爭議提交國際仲裁。聯合國常設仲裁法庭于2016年7月宣布支持菲律賓訴求。然而菲國新任總統杜特蒂總統卻將此事擱置,與中國商談經濟合作,創造成雙贏局面。 以上種種,充分驗證各國能夠審時度勢,順應國際趨勢,以靈活的外交手腕,謀取國家最大利益。今年在新加坡舉辦的香格里拉會議上,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公然表示“希望美國不要逼我們選邊”,正是國際關系最高準則的清楚詮釋。 反觀臺灣地區,蔡英文上臺后,無視中國大陸和平崛起造成的國際局勢變化,堅守“仇中抗中”思想,違背國際潮流逆勢而為,結果使臺灣外事一敗涂地。小英緊抱“聯美親日”政策,卻未能收到實質效果。 蔡英文身處新時代,卻固守舊思維。如何能夠帶領臺灣地區走出困境呢?(作者徐勉生為臺灣退休大使) 來源:臺灣《中國時報》
責任編輯:邱夢穎 |